高考结束后,多所大学密集上调学费,老百姓的负担是否又加重了?但换个角度看,这或许并非坏事——它能让更多家长静下心来,认真思考教育投资的尺度:盲目投入,很可能血本无归。 几十年来,中国家庭在教育上最舍得花钱,只因这份投资曾有明确回报。20多年前,考上大学就意味着“鲤鱼跃龙门”,不仅能分配工作、从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,更能实现阶层跃迁,教育投资自然值得。
但近年来情况变了。大学扩招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,可只有考入前5%到10%的学生,投资回报率才足够可观:一年几千学费,毕业月入一两万甚至两三万,短短一个月就能赚回四年学费,这样的投入显然划算。 反观另一面,急速扩招催生了大量民办大学,部分学费高得离谱,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。可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,毕业后能赚多少?不少企业HR坦言,二本、三本、大专学生常被忽视,月薪三五千已属常见。若一年花十几万学费,毕业却只拿这点收入,甚至不如中专、职高、技校毕业生,这样的投资显然不值。 纵观海内外,教育本就是一种投资,需考量回报率:一年5000学费,毕业赚2万,太值;一年10万学费,毕业赚3000,纯属浪费。
展开剩余54%这两个例子虽极端,却道出核心——家长心里都有本账。 我们从不宣扬“读书无用论”,但一个成熟的社会,本就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大学生。即便像德国这样的欧洲工业强国,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分流,大学生仅占同龄人三分之一,另外三分之二成为技术工人,人生同样有价值。 本轮大学学费上调,尤其民办高校涨价后,家长更该算清教育账:是否有必要让孩子花四年时间读一所“野鸡大学”,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学费(还不算生活费),最终却找不到好工作、赚不到高收入?
如今已有不少聪明家长醒悟,初中、高中阶段不再“鸡娃”。东北一些家庭曾将50%以上家庭支出投入教育,十几年花了大量补课费,结果“鸡娃无效”,孩子只考上普通大学,毕业后月薪几千甚至找不到工作。这样的投资,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划算。 这些家长放平了心态:不参与盲目补课,不花冤枉钱。孩子若是天才,不补课也能脱颖而出;若不适合学术道路,与其花几十万补课费、十几万大学学费,不如把钱留作创业资金或购置房产,至少不会亏本。 过去几十年,“教育投入越多越合理”的惯性思维,建立在“有回报”的前提上。如今回报存疑,盲目投资自然该停下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