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苏稣
近期,我最为喜爱的电视剧便是网飞推出的英剧《悬案解码》(Dept. Q)。该剧改编自丹麦作家尤西·阿德勒-奥尔森的北欧犯罪小说系列,这些小说以其黑色犯罪风格和深邃的社会批判,成为北欧悬疑文学的代表作。
这部剧的两大核心优势尤为突出:首先,它继承了原著的深沉主题与独特风格;其次,通过巧妙的跨文化融合,将北欧悬疑的精髓与英美叙事传统有机结合,从而大大扩展了其全球观众基础。因而,故事的背景不再局限于哥本哈根,而是设定在气候更为寒冷且地理位置稍高的苏格兰爱丁堡。
展开剩余82%爱丁堡被创作人斯科特·弗兰克誉为“现代与中世纪的完美结合”,这个城市的选择赋予剧集一种独特的视觉特色。爱丁堡既能体现北欧犯罪小说那种苍凉、冷酷的氛围,又与英伦犯罪剧的粗犷及哥特美学相得益彰。这种城市特色的融合,赋予了剧集一种沉浸感,让观众能够在英美剧传统的框架下,领略到北欧黑色犯罪的精髓。
此外,剧集通过英语对白与英美演员的阵容,成功将其设定为一个“北欧-英式-美式”混合风格的作品。这种风格创新,极大增强了剧集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,也堪称一次精心设计的全球化叙事尝试。
谈到北欧侦探小说,这类作品原本就是我个人的至爱,尤其是近年来,我沉浸在众多经典作品中。提到北欧犯罪小说作家,不得不提到瑞典的斯蒂格·拉森(《龙纹身的女孩》)、亨宁·曼凯尔(《瓦兰德系列》)、以及夫妻档拉尔斯·凯普勒。而其中最为著名的,无疑是挪威作家尤·奈斯博,他的霍勒系列几乎无人不知。芬兰的莱娜·莱赫托莱宁则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引人入胜,而冰岛的阿纳·阿尔德里德·英德里达松,则以社会和历史的切入点,带领读者进入不同的犯罪世界。至于丹麦,尤西·阿德勒-奥尔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。
从整体上看,北欧犯罪小说有着明显的风格特征:通常以警方的视角展开叙事,语言简洁而直接,避免冗长的修辞,背景往往设置在荒凉的自然景观中。这些作品常常呈现出黑暗、阴郁的氛围,情节除了惯常的谋杀外,往往还涉及种族主义、性别歧视和性暴力等社会痛点,且它们往往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宿命论的设定,批判社会的种种阴暗面。
尤西·阿德勒-奥尔森的作品尤其具有独特性,他早年曾因父亲是精神科医生,接触过很多被社会排斥的人群。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,使得他的故事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罪案侦破,更关注犯罪背后的“余波”。他专注于“权力滥用与社会不公”的主题,并探讨犯罪所带来的“创伤”,这一深刻的社会关怀,正是北欧黑色犯罪文学的一大亮点。
《悬案解码》的主人公卡尔·莫克是典型的北欧黑色犯罪反英雄,他是Q部门的负责人,专门负责冷案的侦破。卡尔是一个深受个人挣扎困扰的中年侦探,其复杂的内心世界逐渐在剧集中展开。阿德勒-奥尔森曾形容卡尔是自己与一位“疯狂病人”的结合,暗示疯狂与创造力之间的微妙联系。卡尔虽然懒散、孤僻,但面对悬而未决的案件时,他却表现出赫拉克勒斯般的坚定与决心。这种角色的设计,既打破了“天才侦探”这一传统形象,又为剧集增添了独特的情感深度。
在网飞版的改编中,马修·古迪饰演的卡尔·莫克将这一形象呈现得愈加粗犷、情感冷漠。他凌乱的发型、低调的举止以及内心的痛苦,都为角色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。卡尔的塑造实际上是一种对英美犯罪小说中常见“天才侦探”刻板形象的深刻解构。剧中卡尔的“天才”并非来自于一瞬间的灵光闪现,而是源于他那种不屈不挠、近乎固执的坚持,哪怕在缺乏机构支持、资源匮乏的困境中,他依然能够挖掘出案件中的微小细节。
剧中的Q部门被设定为一个“公关噱头”,这进一步凸显了卡尔突破困境的艰难性,强调他在冷漠的体制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侦破工作。这种冷静且真实的警务描写,使得冷案侦破的过程显得极为真实——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大量的文档阅览、采访调查以及细致的跟进,完美契合了北欧黑色犯罪那种缓慢而沉重的节奏。
随着故事背景从哥本哈根转移至苏格兰爱丁堡,剧集的风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爱丁堡的独特城市风貌,尤其是其中世纪的建筑、哥特式的氛围以及古老砂岩的沧桑感,为剧集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语言。这些空间不仅仅是单纯的背景,它们深刻反映了角色的心理状态、社会环境以及体制的腐化,进而加深了剧集的主题深度与情感共鸣。
剧集的视觉语言,尤其是对不同室内空间的设计,强化了这一点。卡尔那间半废弃的地下室办公室,原本是警局的旧厕所或健身房,直观地揭示了他在Q部门的边缘化地位。而梅里特的海滨别墅则象征着她的孤独与冷漠,这些空间的设计不仅具备功能性,也有着浓厚的叙事能量。
除了视觉上的精心设计,剧集还精心构建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评论框架,特别是在“冷案”这一元素的使用上。冷案的侦破不仅仅是程序性的工作,它背后承载的是对于社会不公、历史创伤和个人内疚的深刻探索。与热案的即时性不同,冷案本身就象征着过去的遗失与未解之谜,它承载的是历史上无法改变的错误——这些错失不仅仅是个人的、也是社会层面的。
剧集通过这种“冷案”的叙事结构,将犯罪背后的“为什么”和“余波”放大,而不仅仅局限于“如何”与“谁”。这种策略,使得《悬案解码》不仅仅是一部侦探剧,而是一次对于人类内心、社会阴影以及人类历史创伤的深刻反思,具备了极强的情感共鸣与智力吸引力。
发布于:山东省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