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大连日报
高杰
1989年初春,我偶然看到一栋高楼上的装修场景——有人用奥迪轿车当“卷扬机”,在马路上一趟趟拖拽绳索吊运建材。那时私家车稀少,这般“豪横”操作定是公车无疑。我提笔写下处女作《这是奥迪牌卷扬机吗?》,投稿给《大连日报》,次日便见于《群众监督岗》专栏。首投即中的惊喜,让我这个理科生忽然悟到:原来文字也能成为手中的秤杆。此后,我陆续有文字见诸报端。
当年4月,我报名参加了大连日报举办的为期8个月的新闻刊授学校第三期学习班,陈玉清老师以极大的耐心,对600多名学员稚嫩的作品一一细致指导,学员们进步极快。结业时,许多人成了通讯员,而我更幸运——单位派我常驻大连日报群工部,跟随刘彬记者奔走在舆论监督一线,受理每天数以百计的来信来电。暗访火车专列服务、彻夜蹲守宰客黑车、追踪粮车撒漏之谜……一年多时间里,我们以笔为刃,剖开了无数民生症结。而我自己也在信访与舆论监督领域得到了锻炼、提升,迅速成长为大连日报优秀通讯员。
当时的稿子都是手写。记得有一次我写的稿中“什么”二字潦草如“升么”,被熊资佐主任当场揪出,他那顿批评让我铭记至今:落笔如种树,横平竖直才经得起风雨。大连日报的严谨作风也成了我日后创作的准则,使我在新闻写作方面,甚至业务工作思路和方法上,都受到积极影响。我保持了大连日报历年优秀通讯员,发表的作品荣获辽宁省记协颁发的新闻三等奖。被聘为大连日报评报员后,我参与了报改会议,见证方寸纸页间的时代激荡。2018年单位改制,我牵头组建通讯员队伍,创办了单位期刊。2021年,我带领的通讯员队伍在学习强国、人民网、新华网和大连日报等媒体发表稿件1023篇,创造了本行业的历史纪录。最近,我又受邀主编行业协会公众号。笔尖划过的轨迹,恰似大连日报曾为我点亮的那盏灯,如今又经我手传递给更多执炬者。
退休后,我手工制作了一本皮制封面的集报本,精心剪裁、收集过往所发稿件,将泛黄的剪报如勋章般珍藏。大连日报于我而言就像一盏航标灯,这上面的每一道折痕,都是航标灯照过的路。如今,虽然订阅了纸质版的《大连日报》,但我总喜欢在清晨的时候打开电子版先睹为快,在翻页的光里触摸《大连日报》跳动的脉搏。
征文启事
1945年11月1日,《大连日报》创刊。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城市党报之一,如今,《大连日报》已走过80年的历程,成为大连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。藉此,本报举办主题征文,诚邀广大读者、作者以“给大连日报的一封信”为主题,写下与《大连日报》的故事,用文字诉说这份独特的缘分。
来稿要求:
1.文体不限,书信、散文、随笔、访谈均可,题目自拟。
2.内容真实,情感真挚,建议中肯,字数千字以内。
3.文末请附作者真实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。
投稿邮箱:dlrb80@126.com
邮寄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162号大连新闻传媒集团1304室“80周年征文”办公室收
邮政编码:116022
征稿时间: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0日(寄件以邮戳为准)
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